B班怡撰寫:

感謝助教分享尼泊爾志工行,自己從裡面體會到幾個面向,有從利他的角度,有從第一二脈輪幫助自己鬆綁的角度。

 

一開場助教講到,現在很多志工團體或基金會等團體太商業化,也沒有貼近人心,譬如造成當地小朋友看到外地人就要糖果,或希望他們不要用塑膠瓶裝熱水,“我們只是帶給他們一個我們認為是對的事情”,這真的很有畫面,心頭一酸,自己就常常會把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套用到別人身上,別人如果不聽,就會起瞋念,會把眼前看到的當作是全貌,其實我不知道對方背後的故事背景是什麼,他有什麼苦衷,或眼前的情形也許是他努力了很久之後呈現出來的,我們一昧的希望達到想要的結果,彷彿達到後,自我價值又提升,一副我是來拯救你的,對你滿滿的期待,沒有達到目標就失望,以後就不幫了,因為心裡那個初衷是很扭曲的,所以常常弄得很傷別人也很傷自己。

 

以前認知的志工或利益眾生,應該是大隊人馬到達然後開始發放物資,要有建築師開始建設,要有醫師義診,要有心理師開始輔導,但是聽完助教的志工行,發現志工可以做的事情包羅萬象,可大可小,還有很多細節要觀察,還要邊做邊改進,助教說到他們連英文課本的分級都很小心,怕小朋友會覺得高年級就該唸什麼書而覺得自卑,其實是連這種小細節都能利益別人,以前總覺得利益別人就是要做什麼類的工作,其實連隨手關水龍頭或替別人著想,給別人真誠的笑容都是。

 

如果從脈輪角度來看,我們給自己第一、第二脈輪很多包袱,聽到志工們帶過去的英文書,有些小朋友會因為想得到獎品、糖果而唸書,原來我們從小就懂得把唸書拿來當生存工具,不只是長大想到拿來當賺錢工具而已,覺得好震驚我們的第一二脈論從很小就已經開始緊密連結開始運作了。 至於三餐要吃什麼營養的食品,每天五蔬果,每天都要換乾淨的衣服,還不能穿一樣的,不只要蔽體保暖,質料要愈來愈科技,還要名牌,房子車子……,回想自己以前學生時代、剛出社會,其實本來是很簡樸,只求有,有了之後才會去想到要更好更多,是我們的欲望形成今天的世界,對比尼泊爾的居民吃得簡單,只求不餓死,還不一定到飽,一盤套餐要維持一天的熱量,他們不會去想這樣會不會營養不良,因為那裏沒有接收到這類的訊息,因此不會產生這樣的妄想,什麼叫“有營養”?不就是一群人們創造的;報紙包好的甜甜圈,在尼泊爾好好吃,放到台灣就變成不敢吃,包裝要符合標準、精美、不能只有糖粉、要一層草莓巧克力各種口味,不只要能吃飽,還要能PO上炫耀的照片,原本很硬的車子坐墊,在睡過床之後也變成是軟的了,“欲望”原來是因為聽到什麼、看到什麼,以及不滿足,長養出來的呀。助教分享到最後幾天,門也不鎖了,因為感受到那裡人心的真誠,心中的防衛也都卸下,但在所謂文明的社會為了生存,我們一直形塑成必須防衛,隨時啟動第二脈輪以適生存的條件,連打電話拜年都不純粹,真的很辛苦,可是修行是減法,我們應該卸下在乎別人的眼光,不因別人喜歡的而形塑改變自己。

 

尼泊爾居民呈現第一脈輪物資非常缺乏,卻樂於分享。

 

飯店細心觀察到志工喜歡吃白花椰菜,就供應較多的白花椰菜,並且每天幫志工們送午餐到學校,小朋友及小朋友的家人把自己所有都分享給志工,到處張羅,摘下能賣錢的橘子,分享好不容易攢到的一顆糖,分享最好吃的爆米花,自己留下沒爆開的玉米,到哪裡都牽著志工,照顧志工,那裏的人們不曾覺得志工們來到這裡幫他們是理所當然的,反而珍惜的友善對待,甚至反過來照顧他們,居民雖物資缺乏但樂意分享,他們不匱乏愛,甚至還可以給愛,所以物質充裕跟心靈滿足,不能劃上等號,只有剝掉物質蒙蔽的這層糖衣,呈現的才會是獨立堅定純粹第四脈輪的愛,而不是為了得到什麼,發展出的第二脈輪的愛,原來我們眼睛被太多五花八門的事物吸引,皈依別人,想要的太多,忘了往心裡去看心靈有多匱乏,如果生活在繁榮的都市充裕的物質只是長養安逸,讓我們更怕失去、抓得更緊,隨時啟動第二脈輪,對於修行這真的是考驗。

 

尼泊爾的小朋友遇到地震,想到的是拿課本要繼續讀書,不是能讓他肉體生存的食物,讀書比他的生命還重要,這給我很大的啟發,如果自己能把佛法擺在第一位,那麼遇到任何事情乃至身體病痛,根本就無所畏懼了,第一第二脈輪也鬆綁了。

 

我想到我們心裡苦的時候,那時候就是地獄了,要心裡苦其實滿容易的,身體不舒服、生病、吃不飽穿不暖、沒被人稱讚、品牌比別人小、住的比別人差,就覺得苦了,我們明明追求離苦,可是動不動就去找苦,聽完後,我想我該想像回歸幾千年前什麼都沒有,把自己歸零,再來看現在什麼都很好很好,而且太多太多了,就像助教身在尼泊爾但看什麼都很好很好,就如助教說的“人可以很簡單的活著”。

 


B班真撰寫:

很佩服助教參與的這個團體,以及每位成員,真的是去做志工。回想自己過去的志工經驗,機票等大小事都有人安排好,人過去就好,心態等等都有很大的不同。

感恩有助教的分享介紹,讓我有機會感受到當地人們感恩圖報的良善心意。當地人明明那麼匱乏,卻很慷慨,樂於分享,證明了慳吝與否、第一脈輪的生存恐懼與否, 跟擁有的多寡無關。還是心的問題,心覺得不夠,再多也不滿足,心覺得夠了,青菜豆腐都是人間美味。相信也有貪心抓取的尼泊爾人,也有很多知足常樂、樂於分 享的台灣人,那麼為什麼心的認知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以自己為例,覺得有幾個原因,第一,跟第一脈輪基礎的穩固度有關,外表長大了,但是內在是”虛”的,沒有自信,沒有經驗也沒有把握能不能養活自己,所以緊緊 抓住,害怕沒有。想到老師曾教導要承擔才能自由,自己習慣依賴父母、老師、別人,一直沒有真正長出力量,於是要抓住以為可以帶給自己力量的東西,像是錢、 靠山…存款少了、誰不高興了…,成天惶惶恐恐、裹足不前,第一脈輪的恐懼直接就影響到第二脈輪與人、與物的關係。

第二,雖然跟老師學習,學到了性空,知道要過簡樸生活,但是並沒有在每件事上這樣去看、去想,沒有覺得對治這件事是很重要的,得過且過,還是在自欺欺人。

所以想的、擔心的都是自己,看不到別人對自己的好、看不到別人的需求,也就做不到所謂的分享,或者去為別人做些什麼。

想到老師曾教導”抓了又怎麼樣?頂多多抓個幾十塊,還是會沒有,為什麼不去存、去做?”想像我就繼續這樣得過且過、緊緊抓住捨不得給,然後一年一年過去,只會更沒有自信、更沒有力量,臨終那一刻,外境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的,肉體也即將不是我的,我將帶著什麼去到下一世?期待怎樣的生命在等著我?

這樣思惟過,再次發心真的要將老師教的實際運用到生活裡、本團體的各項活動裡,去改變,過去沒長好,沒關係,就從現在此刻好好吸收、學習、成長。即使搞砸做錯,也還是要去看、去做,記取教訓,真正學會,為自己累積有助解脫、帶得走的。

 


 

C班如撰寫:

聽完廓爾喀山區與尼泊爾當地的生活方式,發現他們面對第一脈輪生存所需的食衣住行,相較於我們,是這麼艱困,這麼的不容易。如此生存不方便且又遭受地震災 難,失去了家"有形"的依靠,失去了原先生活的秩序,他們的第一脈輪並沒有發生恐懼、掠奪、或抱怨,且第二脈輪仍散發出正向能量來--這麼願意、盡力地把 自己平日捨不得吃的飲食或辛苦種植的水果,款待並答謝遠方來的志工(客人、有緣的眾生)!他們不是為了利益交換,也不是為了什麼目的來建立關係,而是純粹 的感恩、招待到訪的志工,心真的是清淨無染,知足、當下,不貪求自己的享樂。

 

反 思自己平日擁有得這麼多,卻還如此慳吝、計較,真的很慚愧與懺悔。總想擁有很多"有形"的生存物資與環境資源,例如交通工具、便捷的交通秩序、安定的住所 與空間休憩、能保存食物的冰箱、水電瓦斯都不愁等等,但廓爾喀山區當地連水電都這麼稀有珍貴,遑論冰箱的需要,因為沒有這麼多的食物可取得,要溫飽對他們 而言就是"簡單"!如果沒有一顆知足且惜福的心,是熬不過這些"有形"的苦與困境。但相較於我們,不覺知是用著有形物資的屯積,來遮掩內心對生存的恐懼與 不安,但我們所擔心、感受的恐懼與不安,對比廓爾喀山區遭受地震後的實況,真的是我們的妄想!也許當我們欲望愈少,我們才有機會鍛鍊、學會並看懂,自己所 需要的生存資源,真的不是自己習慣的這樣!藉此也看到自己對生存所需的一切,這麼奢侈浪費與貪婪!

 

再 者,他們不會因為生活艱困,而失去了對人的熱情與善意。反思自己,若是第一脈輪受挫、失衡,一定也影響了第二脈輪---看待自己與世間人、事、環境間的關 係、定位、與存在感,心不會開放、會停滯在生存困境的苦裡。但為什麼他們可以有這樣的第二脈輪的展現?不害怕自己沒有,但仍是"給予"?不只是有形的招 待,更是無形、無盡的真心真意?

 

思 惟老師曾教導的"我執",還有第二脈輪是從"關係中看見自己,體驗到自己的存在"與"第二脈輪的中心是一個未受創傷前、純潔天真、直覺感性的"本我" "之後,難道尼泊爾人,就是讓我們體驗與相信,這個純潔天真、直覺感性的"本我",真的存在?所以能讓志工體驗到如此真心真意與溫暖、感動?韋如希望自己 有朝一日,也能體會到這樣的本我,所帶給自己在關係中、人群互動中的力量、自在、創造與無限!


B班華撰寫:

從報章雜誌看過高山峻嶺的景色,但僅止於眼睛看,沒有感到溫度,沒有遠近感受,許多都只是用想像的,想像空氣很冷,山很高雲多白,經由助教的清楚解說和看到 照片,仿佛親身都有了感覺。從照片中看到尼泊爾的居民,居住的非常的簡陋,衣著的單薄,生活機能也沒有,在那高山上的生活,聽了助教的解說形容中,真實體 會感受他們非常的辛苦生活。

 

助 教說到,志工們一行人當天剛抵達那裏,當地人和孩童並不認識來的是什麼人,未曾謀面,就有孩童願意付出全部的自己,無私的把珍藏的糖果送給人,那可能是他 唯一的糖果,而他不因為是遙遠國度來的陌生人而不捨得,生活物質的貧乏,並沒有框住他們釋出無限關愛。若是這情景落在我自己,我想可能做不到。

 

他 們每天來回行走的山路,孩童都會拉著助教與志工們的手,是相互扶持也是歡愉,可是他們也都還是孩童而已,也是需要別人扶助的,而他們卻想著照顧別人。他們 的住房簡易粗糙,物質匱乏,食物簡單,衣服單薄,以現今的社會眼光去看,我們的生活真是太豐盛溢滿了,儘管他們生活條件是如此的缺乏,他們還是非常樂意分 享自家的僅僅所擁有的食物,可是現在的我們是要的很多,多了是為了充面子滿足物慾,不用了甚至還丟棄。

 

尼泊爾的人民生活是困頓,但心靈是高尚滿足,而心中的關懷種下善的緣,推動了一個正面漣漪,肉體再維持保養還是會敗壞死去,也只在當時一段時間,最終留下的 是這善種子,看到尼泊爾孩童,天真的臉龐,自在的笑容,還無私關愛別人,他們已具有善根,所為每樣都是利他的心,感謝助教此行珍貴的體驗感受,郁華內心感 動與慚愧,想到自己這世人身難得已得,更要把握種下善種子,要能未來世相續聞法學佛因緣利己利他。


C班真撰寫:

助教此行見聞深刻而豐富, 令人讚歎。行前行李的整理,便已經是第一脈輪的檢視與體驗,前往的國度如此遙遠而陌生,對熟悉的物品一定有許多依賴;而想要帶的衣物,被迫一件一件移除,也代表此去孑然一身,除貼身所用,別無障物。

 

回 想自己過年期間前往京都, 行李是一大箱, 沿途不可免俗的買了土產, 小物和帶給親友的紀念品,又多了半箱行李回台。和助教相比,自覺慚愧。心中欽敬助 教所為,卻又不敢真的效其行迹。英雄出少年,無怪老師勉勵我們學佛要及時,等退休有空時,執行力和悟性都已時不我予了吧?讚歎助教具體實踐:修行是減法。 在減到零之前,我們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感 謝助教將此行的所見所聞以寫真記述,分享予全員。廓爾喀人的食衣住行,幾乎是最低水平的第一脈輪所需。僅以糊口,勉強温飽,卻能樂天度日。為何物質如此匱 乏,郤能夜不閉戶,熱情款待青年學子?因為他們心中感恩,所有一切都來之不易。對於能增益孩子教育的資源更是無比看重,願意以生活中最好的品項來供養來 客。

 

回 饋給自己,在學佛這條路上,有温暖厚實的物質資源,智慧與愛廣大無邊的老師指引,怎麼能不感恩?還有如此慧根的助教和願意真實面對己心的同修,共同維繫清 淨道場,瑞真慚愧不知珍惜。願緊緊跟隨本團體的腳步,一步一步減除抓取,棄貪瞋癡,面對障難,學習助教的精神,心無反顧,勇往直前~


C班玲撰寫:

1. 聽著助教的分享,我第一個念頭是,不同的"見"造成我們看事情的態度差這麼多,我曾經到外蒙工作兩年,那邊也是貧窮的國家,但我卻住在舒適的飯店裏做著助 人工作,我到過許多貧窮家庭,心中想著要協助這些貧窮家庭,但現在回想,當時也是以一種比較高的姿態在看待這些家庭這些人,卻不自知,我並沒有融入當地的 生活,而是在有限的資源裏,想各種辦法讓自己過得舒適一點,聽了助教的分享,心中很慚愧,我並沒有真的去關心這些人,所以也沒有想要融入及了解他們的生 活,自然也接觸不到他們的"心",我只是帶著反正就待兩年的念頭,經驗異國的生活,我看到心態上的差異,真的是失之千里,差之毫釐,從助教身上,我看到什 麼叫做真正的"利他",看到助教從"心"到"行為"上的實踐,我從內心反省自己的心態,期望自己看到了之後,能從這一點改變起。

 

2. 其次是助教所說"人可以很簡單就活著",我記得我剛回台灣時,因為在蒙古兩年嘗過要什麼沒什麼的生活,所以剛回到台灣時,對所有一切都很滿足,即使只是走 到便利商店買個小東西,都覺得身在台灣很幸福,但是在舒適的環境裏久了,這樣的滿足與幸福感漸漸變得淡薄,我又開始追求我所謂的"好",甚至後來還會把各 種物質要求提高,把我所謂的好,建築在越來越好的物質生活裏,但聽完助教跟老師在台南生活的分享,我才看到在台灣,"活著"的確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食衣 住行,我樣樣不缺,但如果不覺知,真的把擁有這些當成一件正常的事情,於是吃東西要吃好吃巧,穿衣服不只要暖,還要漂亮好看有質感選擇多,不只要有水,還 要追求離子水、能量水等好水,能遮風避雨的房子,還要裝潢好看,加進各種娛樂設備,這些已經不是為了實際上的生存所需,而是我的慾望,想想好可怕,如果沒 有老師指出這一點,我會繼續毫無覺知地認為這樣才是正常的,不知不覺中養大自己的貪欲,以及繼續執著這些物質生活帶給我的安逸,明明已經生活得很好了,有 時看到富裕的朋友還會想,我怎麼沒有擁有那些?現在想想,真的是在浪費我所擁有的福報,然後在這樣的福報下繼續造惡因(享用這些非必要的東西需要浪費多少 資源?只為了"彷彿我很好"),想到這裏,會開始珍惜生活中的事物,也想要改變浪費成性的生活態度與心態。

 

3. 人總是不斷追求"彷彿我很好",但這個"我很好"的標準也是自己建立而來,當我看懂追求世俗所謂有錢有地位有名望的好,反而是從中造惡因,我比較會從不同 的角度來看待所謂富有或貧窮的生活環境,而有意識的選擇簡單的生活,我想這只是一顆種子,要實踐在生活裏,還有好多要改變,但深深感恩老師藉由這些事情來改變我的"見"。


C班庭撰寫:

助教參加的尼泊爾志工行是高三生所創辦規劃,參與的也都是高中、大學生他們的資源絕對沒有自己的充裕,但他們沒想自己沒有什麼只想自己可以做什麼,盡己所能去協助災後的尼泊爾。

想想自己四十好幾了,利他的願心竟比自己小幾十歲的在學生還小,也沒他們的勇氣就拎這麼一小包行李了就這麼飛過去了。

自己所擁有的都太自以為應該了,手一動就有的水、火、電燈,下樓走兩步就有便利商店,每天的三餐可以挑東挑西吃什麼,而尼泊爾山區的居民物資是多麼的匱乏,助教還可以每天分得一瓶熱水,我想當地的居民一定沒有保溫杯,哪來的溫水喝自己半夜起床尿尿都會嫌坐的馬桶太冰對比的是他們連都還有縫穿不暖、睡不暖吃不飽遠來的志工還沒有付出行動援助當地的小朋友就先給了珍僅有的糖果媽媽也是竭盡所有的來招待自己沒有也要向鄰居借真的很感動。

相較看到自己滿是的慳吝,有了還不夠還要拚了命的去鞏固、維持一直都要有所以還要準備未來想要的金錢、關係、價值把第一二脈輪的生存、工具、關係無限上、妄想編織。

老師所教導自己真的浪費了多少千萬億的福報了,這樣的慚愧、思惟可以持續多久?唯賴剎那起的覺知看到了與習氣拉扯止住思惟放掉萬法唯心造不在於有什麼,是我們這顆心怎麼想的萬事萬物都會變動想要一直有什麼真的是可笑的妄想只有持續在修行的路上一點一點的捨一點一點的減掉一直一直發心可以聞法學佛錯了懺悔修正。


A班如撰寫:

看了助教的尼泊爾志工行的分享,看到了他們的生活物資雖然很匱乏,但心靈卻很純淨,當的東西不多時,反而就少了一直想捉取、有了又想一直維持有的狀態。

 

    與 家人去爬山時,走在山道的水泥路上,家人還在說怎麼不是柏油路,似乎已習慣路就是柏油鋪,我也一度想在這山路,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如果被毒蛇咬了怎麼 辦、又窄窄的山路都沒護欄,不小心滑下去怎麼辦,突然想到助教分享尼泊爾的照片中那”還算比較安全,所以可以拍照”的路,那些山裡的小朋友可以每天都在那 些佈滿剝落碎石的窄路上跑來跑去,都沒事,而我們在這個所謂的文明世界裡,我們身旁的每一樣東西:水泥房屋、汽車、柏油路、保溫杯、醫院…等,每一個都是 想要鞏固我們生存的安全感,更over的有食品添加物、基改作物等,可是處在這樣的環境竟反而更沒有安全感,所以才會走在山路上,就覺得”在救護車到不了 的地方有點危險”、”山路只有窄窄的一、兩公尺寬,雖然不管怎麼走都不可能掉下去,但還是覺得那是有點危險的”。

 

    是不是當我們處在一個習慣需要這麼多東西才能存活的環境中,心的負擔反而更大?我執的覺得自己就是需要水泥房住、有自來水、有電、有車子、有電器等才能存活,所以就必須捉取這麼多文明世界的東西,但這哪有止盡?電器用品第一代出來後,還有更好用的第二代..,心忙著捉取這些無止盡的東西,反而覺得好匱乏。要維持第一脈輪的生存,真的需要這麼多東西嗎?尼泊爾的小孩物質生活相較於我們少那麼多,還是活的很好,心還比我們自由、開闊,因不必捉取那麼多東西以維持第一脈輪的生存。

    想到老師教的法財與外財,再怎樣的外財都沒辦法消除個人心中對生存的不安全感,走在山路上,不是有錢人就不會被毒蛇咬、不是有錢人就不會不小心掉下山谷,反而是有錢人對生存的不安全感更強,因為需要很多來維持自認的生存,另也因為的更多,所以當要沒有”(例如要死亡了)時 是失去更多的。"業決定一切",但世間法卻顛倒,反而是教導世人捉取外財,以為這樣就可以鞏固自己的一切,殊不知一場天災,就可以奪走自己一直以為"有" 的東西、那些一輩子汲汲營營捉取的東西;如果是累積法財,看似外財就沒了,但造的這些業是不會消失的。不過累積法財目的不是為了要得到輪迴中的善果,因為 在輪迴中不管是善果或惡果,終究因緣沒了就沒了,那是為了要讓自己更容易走向究竟的離苦得樂(在善果中比較不容易造惡),又也在行善的同時就是走在這條路上了。

     現在學佛,知道在隨業流轉的輪迴中不可能有第一脈輪生存的安全感的,不管擁有的多還是少,就說"隨業"就讓人沒安全感了,除非學佛了悟性空、知道要在業果上造善因(造走向真正離苦得樂的因),才能讓心靈自由、在業果中不受業果擺佈。


B班純撰寫:

感謝助教尼泊爾廓爾喀山區志工行的心得分享,從助教輕鬆的話語中,感受到濃濃的感動在這個團體裡流動,是不是也就是像廓爾喀山區居民與遠山呼喚志工間的那份流動一樣,純粹而直接。

 

助 教在結語時說”人可以很簡單的活著”,讓我想到自己對物質的追求及慳吝對人的付出,總想著把自己包裝成最好的,而忘記生活、工作的目的,與人互動的目的。 自己的環境跟他們比起來好太多,為什麼自己卻花比他們更多的時間在張羅”食衣住行育樂”?助教在整理行李時說”…考驗對文明的執著”,對於我-”食衣住行 育樂”,就是在考驗自己對於文明的執著,自己的算計是好像要得到什麼,得到多少,才能代表我如何,但是過多的物質追求帶給我的意義是什麼?好處沒有,壞處 可以說出一大堆,那我還要不要讓自己陷入這種輪迴?

 

記 得助教在地震逃生教學時,問小朋友要帶什麼?有一個小男孩回答:書,因為沒有書,地震過後就沒辦法上學,這一幕也帶給我很大的震憾,生死自負,到死的那一 天,我想為自己帶走什麼?是業,還是能幫助我解脫的佛法正見?答案是佛法正見的話,那我現在又為了這個付出什麼?也很感佩小男孩當時獨排眾議,說出自己的 想法,反觀自己困在別人的眼光,老是在意別人,不敢做自己,是另外一個震憾。

 

助 教的分享中,看到”老師”在劈材為了升火、煮食,想想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上,常算計自己多做是不是吃虧,使得在與人的互動中停滯,還慳吝的不肯付出,而廓 爾喀居民的橘子、糖、紅茶、爆米花甚至是晚餐,對於當地來說是多麼的珍貴,他們竭盡的給予,接收的人也能感到滿滿的感動,是因為他們與人的交流,不是靠” 物質”而是那份真誠的心。

 

聽到助教沒有過多的包裝,以真實的話語跟我們分享,就像把跟廓爾喀當地的那股真誠互動帶回傳遞給我們,在這裡,自己較能夠卸下過多的包裝、開啟自 己的心,去聽聞、直接領受,就像老師說”人與人的界限沒那麼多,回到純粹的狀態”一般,期許自己也能把助教從廓爾喀帶回的感動,及感動背後的意義-人可以 很簡單的活著,延續到自己的生活及週遭。


C班安撰寫:

聽到助教分享在尼泊爾廓爾喀山區所觀察的食衣住行育樂及人情,震驚外也相當慚愧,廓爾喀人民在第一脈輪生存上的資源那麼匱乏,但是表現出來的卻是真誠熱情、 慷慨大方、不吝給予、樂天知命;反觀生活在都市的我們,擁有這麼多這麼多,食衣住行育樂一切都是如此便利,卻是吝於給予,甚至欲望還無限膨脹,拼命抓取、 囤積。對照之下,便很清楚的看到自己第一脈輪是失衡的,且外在的物質並不能解決這樣的失衡狀態,想到老師在第一脈輪講義上所寫的:「愈“文明”的社會,人們的第一脈輪能量更萎縮或扭曲。如此,應能明白為什麼我常建議大家常常接近大自然,因為光是在山林海邊坐坐走走、練練動功,就自然能重拾一種與從出生命體、大地力量的聯結。」我想我缺少的就是這個吧!必須重拾和大自然力量的聯結,才能擁有平衡的第一脈輪。

 

當助教說明當地小朋友要“徒步”一小時走山路才能到學校,以及看到學校的環境如此簡陋,生在都市的我真的很難想像,看到他們因為得來不易,所以非常珍惜能受教育的機會,真的很感動,也讓我再次反省不管是以前求學階段或是現在跟著老師學佛法,都不夠珍惜,不知道已經浪費多少福報了,真的很不應該。

 

當 助教說到當地小朋友的娛樂,一顆足球就讓他們玩瘋了,跳格子、剪刀石頭步、老鷹抓小雞,就可以玩的很開心,很羨慕他們這種純真無邪、知足常樂的生活方式; 反觀我們現代社會的娛樂是相當氾濫的,電視、電影、手機、電玩等,無止境的在追求感官享受,換來的究竟是什麼?似乎只有短暫的快樂,結束之後心仍是空虛 的。

 

思惟到這裡,除了慚愧還是慚愧,隨喜讚歎助教年紀這麼輕卻已經有利他心並實際行動,自己真的還有太多需要學習與改進的地方了。期許自己珍惜現在難得的學佛道場,用功、歷事練心,不枉此生。


A班儀撰寫:

感恩老師安排助教分享尼泊爾志工行的見聞,讓我有機會比較近距離的看到世界其他角落的人事,相較自己的小鼻子小眼睛,看到的只有自己,助教的利他心,真是欽佩又懺悔!

 

助 教此次分享的內容為尼泊爾廓爾喀山區上小學的志工行,廓爾喀是20150425尼泊爾地震的震央,看著助教講著當地人民的食、衣、住、行,我一直問自己: 我有能力住在那邊嗎?當然自己是沒有能力在當地生存的,因為當地的食物是如此的簡單、只有兩件簡單的衣服替換,應付著早晚溫差大的天氣、住是簡單的黃土與 波浪板所搭建的克難小屋,或是用帆布蓋著身體住在半戶外、行的是原始的山坡路…,要到遠地才能取水、上課的地方是帳篷,小朋友要走一個多小時山坡路才能到 學校上課…,對我來說,這是不安全的地方,我沒辦法在當地生活,若我到那邊一定會非常焦躁,因為嚴重挑戰了我第一脈輪生存的恐懼。

 

但 當地的人民,他們就如此生活著,努力地生存著!食物不多但珍惜,衣服有就好穿,住的簡陋但互相照顧,行不因路難走而退卻…。相較之下,我比較像是災民,因 為我擔心著:會吃不夠嗎?天冷需要買厚大衣嗎?房子要換比較近台北的嗎?車子安全嗎?………因為自己的欲望太多,在目前的環境中就常自己嚇自己了,讓自己 充滿著不安全感,但透過助教的分享,我看到原來生存所需真的不多,所謂的第一脈輪對生存的恐懼是來自我的欲望,是我自己要來的…,看到自己是如此的荒謬, 心中對生存的恐懼就少了些。

 

助 教分享了家訪時所受的招待,這些人”什麼都沒有”卻還是極盡所能地給上一杯溫暖的奶茶、爆米花…,讓人感受到待客的熱情,他們物質上是缺乏,但他們的心很 有愛!反觀自己是很慳吝的,總是先想我有什麼,之後才能給什麼,之後也不會想方法盡力付出,這樣我的”有”是空有,因為我的心只有自己,真是慚愧!另在地 震知識教導中,助教提到:有一位小朋友最後逃難時,他所要拿的救生包竟是”書”時,我幾乎要哭出來了,因為對他來說,書是可以維持他生活下去的力量,書等 於生存的力量,我想我一定要為他們做一些事!

 

感恩 老師讓我透過助教的分享,再次看到自己對第一脈輪莫須有的”執著”與錯誤的認知,也將我的視野擴大,當我迷失在身旁的世事及欲望的追求時,可以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麼多嗎?並學著把自己的心放大,多關心這世界!

 

謝謝 老師!謝謝助教!


C班雯撰寫:

感謝助教分享的結論:人可以很簡單的活著以此結論檢視自己對於第一二脈輪的追求。

1. 不要對第一脈輪的生存給太多設限,對於生存想得太複雜了。

對於三餐,要求要飲食均衡,一定要吃什麼食物,才健康反觀尼泊爾災民們沒有多樣且充足的食物可以選擇有得吃就滿足了,小孩子一樣長得健康又可愛。要生存下來,其實可以很簡單,但身處物資豐富不缺的我們對於食衣住行的要求,不再只是”必要”的追求,已是滿足想要的追求。

尼泊爾災民們,沒有使用過多的清潔劑清潔碗盤與食物一樣生存安好反思自己為了生存太保護太耽心自己的身體過於追求乾淨衛生在生存上面想得太複雜了。

2. 第一脈輪平衡,對外界就不會築起藩籬,人與人之間回到純粹的狀態。

尼泊爾當地房間的鎖,門外門內都是一樣的若在房內外部的人一樣能將人鎖在房內但當地的人卻沒有發生將人反鎖的例子。看著助教分享的照片,感受尼泊爾居民們與大自然共存,心廣大,感受到生活最原始的存在與簡單人跟人之間回到一種純粹的狀態沒有那麼多的界限。

3. 不斷抓取世間法的一切,將換來永無止境的不安全感。第二脈輪平衡時,生存是可以很簡單的。

我們花了十分之十的力氣追求錢、健康肯定認同、安全的環境,就是希望不要再有恐懼能生存下來,費盡千辛萬苦的想要換得第一脈輪的安全,卻依然得到不安全感反觀尼泊爾的災民在物資缺乏在我們認知為惡劣的環境下依然樂天沒有匱乏感甚至將自己僅有的好的東西分享給志工們也不會因此就覺得無法生存了。因為少欲知足,第二脈輪平衡時,生存是可以很簡單的,因此對於第二脈輪的追求要適可而止。

4. 布施是福田,捨慳吝貪著,才可能出離煩惱輪迴苦。

助教與志工們身體力行至尼泊爾當地幫助災民,即為無畏施。卻也感受到他們真心且滿滿的回饋甚至剛到當地什麼都沒有開始做災民們就已經展開心胸迎接所謂施比受更有福不是我幫助別人我就很了不起布施者並不高如同老師教的真正的佛子是帶著感恩心面對我們布施的對象是他讓我們捨慳貪練習斷除慳貪我執。惟有捨慳吝貪才可能出離輪迴更應感謝讓我們有福田種的人。


A班真撰寫:

感恩老師,感恩助教把在尼泊爾志工行的觀察、經歷與體會分享予我們。B真覺得印象深刻的幾個地方,第一個是看到助教的小行李箱照片,然後聽到助教說他下次去尼泊爾,要把行李減少成半箱,穿一件、帶一件,覺得第三件都是多餘的,B真覺得好感動,因為知道行李箱多出來的空間,一定又會再多帶些東西給當地孩童。也覺得助教利他心的力道好強,聽助教講到因為當地溫差大,後來志工們大家都感冒了,有過這樣的經驗,卻仍選擇減少攜帶的衣物。當聽到助教說,在當地,不會有 人說,你幾天沒有換衣服了,當地人也都只有兩件衣服替換,B真反省自己總覺得衣櫃裡少件衣服,不同天候要有不同服飾搭配,其實都還是在耽心別人怎麼看我, 因為不是純粹求溫飽,創造了許多「自以為的需要」,而浪費許多資源。

 

而聽到助教講到洗澡時熱水不穩定,水流很小,助教講的稀鬆平常,可是我知道,在當地的低溫下,洗澡時應該非常的冷。在這次研習過後,我才驚覺自己平時太浪費福 報資源,幾次洗澡時,試著在洗澡過程中,將蓮蓬頭的水關掉,頓時覺得好冷、發抖,撐不了幾秒,趕緊再將蓮蓬頭打開,又是熱水灑洩而下。懺悔自以為理所當然打開水龍頭就有水用、洗澡時有充足的熱水,其實就如老師所教,是浪費了幾輩子的福報,也發心要珍惜生活中的各項資源。

 

聽到助教形容尼泊爾當地的孩童與家人,盡最大的力準備餐點,來歡迎、感謝志工們,而助教說那時他們都還沒做能些什麼時,就受到如此溫暖的對待,感動地紅了眼眶,同時也慚愧自己慳吝,總在計較別人多拿了、自己少拿了,總覺得不夠,何曾願意在自己都不足的情形下,寧可捨自身,也發自內心的感恩及給予他人愛。我內心感動著,又聽著、看著助教講到當地房門鎖的長相,也知道後來助教不鎖門也不耽心。我想著,以往只覺得在災區的苦難眾生很苦,也設想過自己如果是災民時,應該充滿著怨懟,但聽聞著當地人民在艱困的生活環境中,仍然有著令人感動的情操,覺得他們這輩子是在累積福報與資糧,而懺悔自己這輩子看似順遂, 卻是不斷浪費造惡業,發心希望自己能捨慳貪,累積道力資糧。

 

感恩老師教導,感恩能聽聞助教報告,我總是在世俗中忙碌貪取,當國際志工是我從沒想過的事情,但聽到助教的志工行所做、所見、所思,讓我心裡生起好想做些什麼的念頭,思索著自己能如何為他們盡一分棉薄之力,也發願要鍛鍊自己的心及身體,竭盡所能追隨老師與助教的腳步,實踐利他行。


A班怡撰寫:

隨喜讚歎助教, 將利他之心付諸行動, 不僅祝福這世界, 並付諸行動!

助教從小在老師身邊學習,耳濡目染,記得老師曾教導:若父母總是懶散不學習,要如何教導小孩? 相對的,小孩看到父母,態度總是積極, 必也會跟著積極處事!

因老師身教,助教從小看到老師總是''利他'',耳濡目染,也有利他助人心,並真實去實踐不空談!

助教為了去幫助人,已沒有''我''的存在. 助教分享,如果兩件衣服已足夠,第三件便是多餘,  欣怡聽了好有感觸, 想想若是自己, 光行前整行李便是一大考驗, 為了第一脈輪的生存安全就有很多不能捨,什麼都想帶, 可能還會額外多帶些增進第二脈輪關係的物品,把''我''放的很大,忘了此行目的.

如 果兩件衣服已足夠,第三件便是多餘. 對應到生活裏, 我們擁有的太多,想要的更多,浪費的已不可數, 有些甚至已麻木, 無''病識感''! 生活在天龍國, 把一切都當成理所當然,恣意破壞環境,人類當真是對地球最沒貢獻的,而我的物欲如此重,是迫害地球環境和浪費資源的大罪人,實在懺悔!

助 教也提到, 有孩子在義工一抵達,便先送上對他們來說相當珍貴不可多得的糖果,也有居民誠摯分享貧困環境下全家人的晚餐. 真的是令人相當感動,也想到老師教導:時窮節乃見! 尼泊爾居民,雖然生活環境困苦,但心靈並不困苦,比起物質生活條件好太多的欣怡, 他們的心靈''富裕''許多. 前幾天, 看到一則漫畫:有一清道夫在路旁打掃, 有位媽媽對他的小孩說: If you do not study, you will end up like him. (只想到自己). 但有另一位媽媽對他小孩說: If you study well, you  will be able to make a better world for him. (利他,大乘)

我想,就是這份愛,這利他心, 讓受到幫助的人,也能去幫助更多人,讓愛傳遞下去!

感恩助教無私分享,讓我們學習!

感恩老師教導!


A班雨撰寫:

感恩老師為了打開我們的眼界、放大的我們的心量,特別請助教與我們分享此次的尼泊爾志工行,在聽完和看完助教分享的簡報後,心裡有很多的感觸也很慚愧。

 

在 還未學佛前,對於以前自己做志工的心態,常常是很傲慢的覺得我在助人,所以我是好的,連助人都是那麼的不純粹,經過這幾年老師的教導,慢慢的懂得老師所說 的:眾生恩,眾生都是平等的,沒有誰高、誰低,所有的因緣聚合,都只是來讓我們學習,看懂實相。這次聽到助教分享"遠山呼喚"的這群二十歲左右的年輕志 工,光是在為當地小朋友建立圖書館,做英文書籍的分類時,都小心翼翼地不斷討論,就是希望不要造成小朋友有任何心理不好的影響時,真的很感動!感動他們是 如此貼心並設身處地的為當地小朋友設想每個可能造成的影響。感謝這群年輕的志工用他們單純、真誠的心和實際的行動,教會我什麼叫做真正的志工,什麼叫做助人。

 

當我還在想著如何能讓自己過得更輕鬆的同時,這個世界很多地區的人們,可能連我們覺得很理所當然就該有的衣服、、 食物,都得花費很多的時間和體力才能得到,甚至可能還不一定能得到,心裡真的感到很慚愧,地球的資源愈來愈有限,當我要的愈多、擁有的愈多,就一定會排擠 掉其他人的資源,就如同老師過年時,去排水車取水一般,當大家都爭先恐後的搶奪僅有的水時,所有的理性和覺知都不見了!但反觀尼泊爾當地的居民是如何把僅 有的食物和水果,都拿出熱情的款待這些遠到而來的志工時,心裡感到很震撼!他們生活得很貧瘠、擁有很少,但很樂於分享;我們生活得很富足、擁有的很多,卻 更加慳吝!他們可能連一件薄棉被都沒有,卻很樂天知命,我們擁有了無數的衣服、鞋子、包包,卻還在比較著誰比我還多…,這也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助教所說的:人可以很簡單的活著不斷的累積和囤積外在的物資,並不會增加我們第一脈輪的安全感,反而還會讓第一脈輪的能量更形扭曲,甚至阻礙我們的創造力。


B班吟撰寫:

聽完助教的分享,覺得很震撼。原來,我們常自以為是的將自己認為對的,強加在別人身上,不曾設身處地,所以搞得雙方都很累,若對方不接受自己的好意,便起瞋心;對方接受,就自我感覺良好,為自己按讚的渴望瞬間得到滿足,沒有覺知的盲目盲從,善意成了證明自己的工具。

然而這一切,內心深處其實都知道,只是被層層欲望包裹,拒絕承認。老師教導三輪體空,我常做不到,回頭想,正是因為我執與傲慢作祟,拿掉了這些,才能清淨看 到對方的需要,願意修正自己的方式,真正體貼對方。做到三輪體空,也不再有我的好不好,就是在當下,單純的去做、去感受。

老師說:這一生我們已經用掉好幾輩子的福報,對照助教尼泊爾志工行的所見所聞,真的很有感覺,也開始有警覺心,少欲知足,更珍惜物資(例如:衛生紙、水、電、衣物),不再把方便視為理所當然,克制盲從的購買欲望。也更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緣份(例如與婆婆、先生、同事),心裡少了瞋恨,多了理解,願意打開防衛的心,去體貼別人。慚愧的發現自己長期以來,多是要求別人而吝於付出,付出時也總是盤算著值不值得,公不公平,真的很汗顏。

謝謝老師藉由助教所經歷的一切教導我們,也謝謝助教願意分享珍貴的感想。我會開始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華清淨學佛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